以前我经常在群里调侃的时候会说:相声,讲究的是说学逗唱;唱歌,讲究的是音准节奏。其实这仅仅是种调侃而已,私下和翻唱的朋友间或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总是能听到不同的见解,有的说还是感情最重要,也有的也同意我调侃的观点,还有的说旋律也很重要,那到底哪个重要呢?现在还有很多朋友问我这个问题,我也不想一一作答,干脆把我的观点写出来。
音乐之所以好听,是因为本身的韵律感,就像中国某些地方的方言一样,有的人会认为上海人说话好听,有的人会认为长沙女孩说话好听,那是因为听的人从中感受到了当中类似音乐的韵律感,也就难怪有人会说“某某地方的人说话象唱歌一样”,我想类似的话大家一定听到过吧!音乐就是这样的,有了韵律感,人们才会觉得好听。所谓韵就是音准,律就是节奏。至于旋律,这是一个既定的框架,它的好听程度与否我们不需要去讨论,我们要讨论的是在同一个框架(旋律)内,音准节奏感情的重要程度。
既然我这么强调音准节奏,那么感情就真的要排在之后了么?非也,一首歌好听但也可能很快被人遗忘,真正要被人记住,还是要他能真正打动听众,靠的还是感情,这是歌唱者赋予歌曲的内涵,通过声音表达出自己对歌曲理解后的真实感受,而不是做作出来的感觉。很多人容易把感受和感觉混淆,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,感受是真实的,感觉是虚拟的。所以,一首歌唱出来不可能指望去打动所有人,哪怕演唱者再用心诠释,那是因为受众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同样的遭遇和感受(更有甚者,那些没有感受的人听了这样的歌曲会觉得你在无病呻吟,装大尾巴狼,装B,呵呵~~~ 这些就不用去理会了,一句话概括:林子很大)。作为一个爱唱歌的人,这也是我需要去提高自己的地方,很多歌曲的演唱大多对歌曲理解浅白,只是把一种感觉表达出来,而没有沉淀下来去领会歌曲的深层含义。
说了半天,那看来还是情感(感受)最重要咯?!呵呵~~看来是, 看来也不是。唱歌还是唱歌,表达的感受总是要寄生在歌曲这个载体上的,那歌曲毕竟还是个讲究韵律的玩意儿,只有在歌者用良好的音准节奏表达出韵律感之后,才能用这个载体传递出情感。好比有人用撕心裂肺的声音唱着自己的悲伤,如果没有了音准节奏,基本和鬼哭狼嚎差不多;好比有人用欢天喜地的声音唱着自己的快乐,如果没有了音准节奏,基本和一个在台上耍宝的小丑差不多。如是等等,您说呢?
总结下来,我认为最基本的我认为还是音准(韵)节奏(律)。当然我不是说音准节奏一定要准到百分百(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),在一个歌手保证音准节奏能达到70%的准确率的时候,情感因素就尤为重要了。毕竟打动听众还是要靠情感(感受),少量的音准节奏问题可以在后期进行校正,即使是唱现场,听众也不会对于那30%过于较真的。但如果70%这个标准还达不到的话,那就花点时间先练好基本功吧!
以上纯属个人观点,如有不足、不对之处,请指正,并欢迎参与话题讨论。
发表评论 评论 (25 个评论)
你有的歌完全做到了这一点。
另外, 我和你是老乡喔, 不过我离开长沙已经18年了。 但我是土生土长的长沙妹子, :))